跳转至

RIP(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)是一种距离向量协议,用于在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器之间进行路由选择。RIP使用跳数(hop count)作为路由度量,通过交换路由表信息来确定最佳路径。

RIP协议的基本原理

  1. 路由表更新:每个RIP路由器维护自己的路由表,其中包含了到达不同目的地的跳数和下一跳路由器的信息。初始时,每个路由器只知道直接连接的网络。

  2. 路由表交换:RIP路由器周期性地向相邻路由器发送路由表更新消息,称为RIP报文。这些报文包含了该路由器所知道的所有路由表信息。

  3. 路由表更新处理:当一个RIP路由器收到其他路由器发送的路由表更新消息时,它会将更新的路由信息与自己的路由表进行比较。如果新的路由信息更优(跳数更少),路由器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将变化的信息通知给其他路由器。

  4. 路由选择:RIP路由器使用距离向量算法(distance-vector algorithm)选择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。它选择具有最小跳数的路径作为最佳路径。

  5. 定时更新和失效:RIP路由器周期性地发送路由表更新消息,以确保路由信息保持最新。如果一条路由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更新消息,该路由会被标记为失效并从路由表中删除。

RIP协议路由器的交互示例

graph LR
  R1((路由器1)) -- 发送路由表 --> R2((路由器2))
  R2((路由器2)) -- 发送路由表 --> R3((路由器3))
  R3((路由器3)) -- 发送路由表 --> R1((路由器1))
  R1 -- 收到更新的路由表 --> R2
  R2 -- 收到更新的路由表 --> R3
  R3 -- 收到更新的路由表 --> R1
graph LR
    A[路由器A] -- 发送RIPv2请求 --> B[路由器B]
    B -- 发送RIPv2响应 --> A
    A -- 发送RIPv2更新 --> B
    B -- 发送RIPv2更新 --> C[路由器C]
    C -- 发送RIPv2更新 --> B
    B -- 发送RIPv2更新 --> A
  1. 路由器A和路由器B直接相连,它们位于同一个自治系统内。

  2. 路由器A周期性地向路由器B发送RIP报文,其中包含了它所知道的路由信息。

  3. 路由器B收到来自路由器A的RIP报文,将其中的路由信息与自己的路由表进行比较。

  4. 如果新的路由信息更优,路由器B更新自己的路由表,并向路由器A发送更新消息以通知变化。

  5. 路由器A接收到来自路由器B的更新消息,更新自己的路由表。

  6. 路由器A和路由器B之间通过交换RIP报文,相互更新路由表,以便选择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。

RIPv1和RIPv2协议之间的区别

RIPv1(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Version 1)和RIPv2(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Version 2)都是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,但存在以下区别:

  1. 子网掩码支持:RIPv1不支持子网掩码的传输,它默认将所有网络看作是类别掩码(classful mask)。这导致RIPv1无法支持可划分子网(subnetting)的网络环境。而RIPv2支持传输子网掩码信息,可以正确处理可划分子网的网络。

  2. 路由更新广播方式:RIPv1使用广播方式发送路由更新消息,将路由表广播到所有邻居路由器。这种方式在小型网络中效果良好,但在大型网络中会产生较大的网络流量。RIPv2引入了多播方式发送路由更新消息,只将路由表发送给特定的多播组,减少了网络流量。

  3. 身份验证和安全性:RIPv1不提供身份验证机制,缺乏安全性保护。任何连接到网络的路由器都可以发送RIPv1消息,并可能对路由表造成破坏。RIPv2引入了认证机制,可以对路由器进行身份验证,提高了协议的安全性。

  4. 支持的路由条目数量:RIPv1最多支持15跳数,限制了网络的规模。而RIPv2可以支持更大的网络规模,允许更多的跳数。

Tip

总的来说,RIPv1是较为简单和传统的协议,适用于小型网络。而RIPv2具有更多的功能和安全性,适用于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大型网络。